讀《風聲》的小說與看《風聲》的電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感受,那種了然於胸的掌握,一直到了中段突然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與其說是結局不同,不如說是用另一種方式呈現故事。也因為如此多變的樣貌,才使得兩部作品雖然最終的走向完全不同,但都能讓人感到著迷。

故事在1942年南京,那是一段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大抵是汪政權、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彼此爭鬥。動盪不安的大環境造就了戰火,人心惶惶的困境下引來了諜對諜。日本人肥原與王田香發現了自己的手下可能有著叛亂份子,將五名嫌犯就這麼帶往了裘莊,想利用密閉的環境與互相接觸來讓他們招供。風雨欲來,又有誰能活著走出這個地方?

這是作者藉著一段真實的經歷寫下的故事,但是整個情節又是虛實難測。畢竟當事人幾乎都死了,留下來的又幾乎有利害衝突,獲得的資料不是第一手,花費的功夫當然是可以想像的。跟電影比起來,其實小說的人物沒這麼重刻劃,而是在每個情節的轉折上花費了相當多的心思。在每一個我們以為就要揭曉的段落,反而會轉了個方向。

這是賠上性命的賭注,一個不慎就會全盤皆輸。對於這幾個人來說,能不能活著出去不見得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們之中的一個,為了保家衛國,是可以不惜犧牲性命傳遞情報出去的情報員。在作者訪問每一個人的他述或是自述時,都具備了相當多的疑點。他們言之鑿鑿,我們能信的又有多少。事過境遷以後才說的這些內容,又是不是會經過美化?

整個情報活動最危險的地方,莫過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很少人能夠不帶感情的活著,即使知道對方的危險也可能會飛蛾撲火。能夠當一個優良的情報員,其實更要是一個演技精湛的戲精。將生活當作自己的舞台,每一次每一句都必須粉飾。

或許我該慶幸他們到了最後終於不需要再活的這麼辛苦,但再看看我們現在的政府,其實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值得。將這本書當成是一本小說來看,的確是非常精采,只是當想起他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我們很難輕易消弭那種國仇家恨的痛楚,或許終究還是當成小說來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