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成為你心中理想的大人了嗎?你覺得你的小學同學,成為理想的大人了嗎?現代科技的發展、社群網站的進步,我們很可能利用各種方式,重新和過去認識的某個人聯繫上,然而時間的斷層與相處的空白,僅能憑藉著過去與對方的認識相交,重新架構出往來的基礎。

臥斧《我從前認識的某個人》中,六個來自小村的好朋友,因緣際會在這城相遇。一次聚會裡,他們提起了深埋在記憶裡的某個名字,那個當年因故意外死去的村民,竟牽引出殘酷的殺機。主角們在聚會後一個接一個意外被謀殺,而原本看似在城裡生活的光鮮亮麗的他們,其實各自藏著不同的祕密。

作者經常以歌曲為靈感,寫出他筆下的故事,這本《我從前認識的某個人》便與〈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有關。然而在我讀完之後,竟想起了多年前的流行歌曲:陶喆的〈小鎮姑娘〉。一個懵懂無知的鄉下孩子,來到了大城市,沾染了五光十色的都會氣息與資本主義,消損了原有的單純與天真,成了世故的大人。而這個故事裡面,也許人人都是那「小鎮姑娘」,他們脫離了小村,長出了自己的模樣。當在這城與童年友伴相聚的時候,乍看之下是回顧當時的純真,回到初始美麗的模樣,但大人就是大人,大人總有必須面對的現實,更別說這幾個好朋友私底下也各有牽扯,懷抱著無法跟眾人說的深沉故事。

整本書的好看之處正在於,這些好朋友們的細微變化。他們當年的模樣、經歷的事物,或多或少影響他們成為現在的大人。打架王成了執法的警察,喜愛看書的女孩進了出版業,害羞木訥的男孩成了律師,漂亮的女孩變成聊起投資頭頭是道的有錢人,個性不定的男孩進了旅行業到處漂泊還想寫書,原該繼承廟宇的沉穩男孩卻開起了計程車。多人的友誼是一種排列組合,總有這個人和那個人交情特別好一點,他和她私下可能有交集,他或他工作上或許曾相遇,她與她其實彼此妒忌。

作者在每個人的段落裡,細細描繪著那些形塑他們樣貌的事件,埋下造就未來的伏筆,他們其實根本不曾是純真的小學生,更別說變成單純的大人了,所有殺人事件的線索都埋藏在字裡行間,他們相處時說出的每一句真實或虛偽的話語,都逐漸鋪上前往地獄的路徑。最終的動機,或許正是想要維護當年純真形象的美好,他們在互動時終究都覆上了一層輕扯就會破的紗。

另一個有趣的部分,是作者在描寫殺人事件的時候,明明寫實正經,卻總是不像一般的推理小說,他的主角也許會帶點超能力,像是《碎夢大道》裡的夢線,《舌行家族》裡的異能,又或者是這本書中主角能看見的犯罪幻象。你會懷疑這樣子的推理小說出現這樣子的情節合理嗎?或是作者寫出來這麼貼近社會的故事這麼超現實適合嗎?但又會欣然去接受這看似有點荒唐的設定,因為這永遠不是作者真正在意的事,那只是他讓故事跳出來的一種手法,背後包裹著的是更強烈或者是更想要傾訴的意圖。推理小說總是需要推出一個真理,而推出真理的方式,是每個作者大顯神威的時候。

當然故事中除了這些人物相處的段落與描寫,更包進了小村與這城各種影射現實中會發生的社會事件,不管是教師性侵、黑道爭鬥、警察失職或是高級應召,在在都能看見作者關懷社會及譴責罪惡的痕跡,甚至更帶進了所謂的私刑正義合理與否的思考。如果曾經發生的案件這麼多年都不曾找到真凶,現在又該怎麼去面對突然現身的真相?故事的結局,或許就像〈小鎮姑娘〉的歌詞說著:「或許你會有一天懷念,可是我已不在。」當童年友誼化為血腥殺機,一切真的只能懷念,或者永不懷念。

→到博客來看看紙本書
→到讀墨看看電子書 (含獨家內容)

聽個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