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作者林斯諺的邀請,到他的《福爾摩斯的推理世界》課堂上分享以往的工作經驗,因為其實這大概是我第二次在公開場合和大家分享,平常最多就是去上廣播,因此事前寫了一大堆的講稿。有些東西沒講到,但我覺得還是滿值得分享的,決定擺在部落格上留存。事前有講好是對談的方式,所以斯諺有提供我講題。

1. 大學主修什麼?與後來的工作有關嗎?為什麼會選擇出版業?

我大學的時候主修資訊管理學系,後來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其實是程式設計師,做了兩年多後發現完全志向不合。接下來在轉換人生的跑道上,先跑到網友任職的書店當了工讀生,還被不熟的人笑過跑去做下賤的工作,令人非常生氣。但當書店店員至今仍是我非常熱愛而且驕傲的一份工作,若非因為長期工作搬書有工傷,我還是非常喜歡書店的環境。

剛出社會的時候薪水很少,沒什麼錢買多餘的書,但又很想看書,就參加很多出版社舉辦的試讀活動,寫了非常多的心得,也想為了自己看過的書留下紀錄,認真經營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部落格,常跑去參加各式各樣的出版社免費講座,認識很多書友,因緣際會下讀到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的作品,開始覺得台灣原來也有人寫推理小說,朋友推波助瀾下,開始經營「台灣推理夢工廠」的部落格(現在還在唷!),並和一些華文推理作者有了交流。斯諺也是在這個時候認識的,當時其實一點都不熟,朋友牽線邀我在部落格上刊登斯諺的作品,曾和斯諺有過對於他作品的討論。

我當年年紀小不懂事,是個有口直言的刁鑽讀者,還跟斯諺說我不喜歡他的作品,批評了很多五四三,現在想想說了什麼都已經忘了,但斯諺是個非常勤奮努力的創作者,我後來還是有在關注他的作品,也一直見證他作品的進化。沒想到轉眼十幾年後,成了斯諺的責任編輯,還出了當年我批評半天的作品。和斯諺第一次見面是第六屆的推理年會,我部落格上還有照片的紀錄,當年我是個瘋狂的台推粉。XDDDDD

後來在書店工作久了,又在部落格上累積許多閱讀心得,加上當時非常熱中推廣台灣的推理小說,常去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的活動,學會了很多辦活動的技能,認識的出版社朋友問我有沒有興趣當行銷企劃,邀我去他們公司面試。我才第一次發現,原來出版社有這個職務可以考慮,也擬了對方提問的企劃書,很可惜當時面試沒有過,但也種下我後來轉職到出版社的種子。

後來也還是繼續經營部落格,寫了不少小說心得,或是跑跑活動寫寫紀錄,第二次動念到出版社工作,也是出版社的朋友邀約,認為我在書店推廣書籍效果很好,也樂於經營社群,與人交流,這次我在書店因為工作也有五年了,累積了很多相關經驗與知識,因此這次就正式錄取到出版社上班。

(下面這段都沒講到,乾脆擺網路上。XDDDDD)

雖然看起來跟我大學的主修完全不同,但不管在哪個行業,擅長電腦技能是非常吃香的,加上我大學時代除了學資訊科技相關方面,也修過物流管理、行銷管理等課程,都可以應用在許多行業上面。我至今還記得我大學時有一堂行銷課是唱龍的傳人的李建復教的,他當時在Yahoo上班,不過現在大家可能只記得翻唱的王力宏,或是連他是誰都不知道了。(笑)

時代一直在變,流行的明星都會改朝換代,我們在經營媒體、推廣書籍的媒介,也會跟著大眾口味不斷地改變,就像以前的作者可能都要經營部落格(以前斯諺也有一個)寫點自己的想法,現在改經營臉書專頁,常常看到斯諺分享吃火鍋的照片,未來說不定還要經營IG、推特等等。加上近幾年開始流行電子書,是和紙本書出版截然不同的概念,讀者的面貌也相去甚遠。在念資訊科系的時候我就很喜歡新的事物,在做出版這一塊時也一直會維持這個習慣,會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技能能更快完成我的工作

2. 同學們對於行銷企劃/編輯的工作很感興趣(有些人未來可能會踏上這行),可否分享工作內容或相關資訊,並且給有志這行的人一些建議。

我的工作主要分為行銷企劃跟編輯兩個部分,先講一下行銷企畫,也是我工作上比較常接觸到的部分,但這是以我公司的狀態做例子,每間出版社都有些微的不同。

一般而言行銷企劃會從新書一開始規劃就開始跟編輯討論,這本書的定位、需要長成的樣子、想要談的議題,和編輯要有一個對於書較為一致的中心思想,就會開始進行這本書的企劃包裝。行銷企劃常常需要做的事情很雜,但很多部分在於聯繫,所以需要很喜歡跟人接觸,因為每天要接觸的人都會很多,不一定是面對面講話、寫信、SNS、參加活動等等都有,而且要不怕被拒絕。

可能會有以下的工作,這是我之前上文策院的小說編輯課程,他們所提出行銷比較常會出現的工作項目,也補充了我常遇到的一些狀況。

  1. 邀請推薦人,掛名推薦、寫推薦詞、或是寫推薦文等等。
  2. 線上文章的合作,像是邀請kol寫作、編輯自己撰寫東西等等,因為我是寫部落格出身的文字工作者,所以偶爾我也會自己寫。
  3. 臉書、ig、噗浪、推特等等的社群文章媒體曝光。
  4. 作者的訪談:如果覺得這本書的作者的值得訪問,便會主動去徵詢媒體/kol/要不要訪作者
  5. bv製作,若遇到翻譯小說可能需要翻譯。
  6. 和通路洽談各種獨家的方案與配備,像是獨家簽名版、獨家贈品、獨家折扣或是獨家首賣等等。(課堂上忘了提,但斯諺的獨家簽名版第一批在第一天就銷售一空。)
  7. 不同通路的不同折扣。
  8. 公關書的分配。
  9. 臉書或媒體廣告的分配。
  10. 各類讀者推廣活動(試讀、抽獎等等)。
  11. 必要時也會幫忙上媒體節目、或上廣播打書,但多半會請編輯協助。

在編輯做書做到大約2/3或更早的階段,很多行銷的前置準備就要開始動起來,讓書在上市前後有大量的曝光,上市時努力讓這些書被讀者注意到,進而想要掏錢出來買,簡單來說就是為這本書進行所謂化妝,讓他可以出門拋頭露面。

編輯的工作比較像在打底,或許可以說是在建立內在的美麗,底若是好,行銷在幫書化妝的時候也會更容易。我在公司負責的是華文推理小說編輯,有做過台灣跟香港的推理作品。不過我做編輯的年資還很淺,僅以我稍微知道的提一下,每間出版社也是略有不同。

從一開始收到稿子,整理他的內容、和作者討論內文的修改等等,但我的專長比較偏行銷與企劃的部分,所以我們有幾本書有另外聘請擅長推理的外部編輯和我一起協力做這件事情,我則是進行企畫編輯的工作。

1.邀稿:
→邀請作者出以前出過的書或是已經現成的稿子。
→邀請作者寫新作品。(若是作者有提大綱可以跟他討論作品的方向,若是作者沒想法也可以跟對方討論新作的想法)

2.改稿
經過漫長的等待,就可以收到作者未加矯飾的稿子啦,這時候可能會看過一遍,跟作者討論內容的情節、邏輯、修改錯字等等。

然後就會跟行銷一起進行新書會議,討論這本書的定位走向,想要強打的年齡層,這是行銷跟編輯都會一起做的事情。編輯會有較多書的主導權,但行銷可以跟編輯建議市場的走向跟定位。不過因為我同時是一本書的行銷&編輯,所以隨時採納其他同事意見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能夠太一意孤行。

修潤過一遍以後,就會進行排版。

排版通常會考慮想要給多大年紀看的、字體的大小、希望書厚還是薄、需不需要插圖等等,因為排版會牽涉到書籍的頁數,會和書籍的定價有關。也會在這個階段開始發想設計,是要給哪樣子風格的設計呢?抽象的、具體的、文青感、現實感、動漫感等等。想要配什麼樣的文案、要強調議題、強調氛圍、強調類型或是強調名人加持等等?也會開始製作簡單的書籍資料卡。

林斯諺《羽球場的亡靈》
林斯諺《羽球場的亡靈》

找設計跟改稿會交錯進行。接著可能就是要跟設計討論封面選紙、裝禎,這裡多半會有不少成本考量,也會影響書籍的定價。

在改稿到大約2/3階段的時候,對於整個書的輪廓也有大致的方向了,必須提出完整的書籍資料卡給行銷,讓他們足以跟通路溝通,出版社即將有怎麼樣的書上市了,未來想要進行怎樣的案型等等。

最後再發給印刷廠進行數位樣的確認,再看過一遍正式印刷前的稿子,力求最少的錯誤。以我們出版社來說,除了責任編輯看過以外,我們的總編也會一起確認過一遍,為的便是能夠盡可能給讀者完美無瑕的書。當然人眼偶爾還是會看漏,但是多看幾遍是可以確保錯誤率最少最少的方式。

做完紙本書的部分以後,如果有要上市電子書,便會開始進行電子書的確認,文字書較簡單,多半是整體再看過一遍有沒有錯漏,轉檔內容有沒有錯誤,是不是有在製作的時候不小心漏掉東西等等。這個步驟不一定每個出版社都會做,但目前來說我們出版社的每一本書都是會再看過一次,確保錯誤最少。

等到紙本書跟電子書都正式上市,編輯在這本書的任務就大致上完成九成。再來就是看有沒有要配合行銷寫一些宣傳文章、上廣播、上節目等等。

3. 您待過不同的出版社與書店,可否聊聊不同的書店(網路vs.實體)之差異或優缺點,以及不同的出版社可能會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經營方向、待遇、穩定性等等)

實體書店最大的好處就是摸到實體,讀者可以和書有不期而遇的邂逅,書店店員可以考慮要呈現那些書在平台上給大家看。但一般書店空間有限,要怎麼呈現書籍給讀者看,也是一項有趣的工作。大書店就算有廣大的空間,也沒辦法應付每個月幾百本的出版量,所以通常鋪在平台上的書都是「選」出來的。店員覺得他有賣點,或這個出版社的販售條件比較好等等都有可能。獨立書店更是選題賣書的翹楚,像是中山站圓環附近以前就有一間偵探書屋,可惜倒了。現在也有不少專以台灣文學或是香港、電影等主題的書店。

以前布置的墳場
以前佈置的墳場

我以前在書店工作其中一個工作就是負責新書的陳列,每個月會透過閱讀該書去佈置主題,加上當時工作的書店給我的自由度比較高,我還曾經在書店裡製作小型墳場或是綁架現場之類的。如果讀者因為佈置有趣而對該書有興趣,我就會覺得我那個月成功了。

網路書店沒有空間的限制,因此幾乎所有的書都可以在大型網路書店找到,但也因此特別的難找,很難有所謂逛到的驚喜感。另外網路書店的廣告也跟實體書店的位置一樣,是「選」出來的。每個月出版的書籍非常的多,出版社就必須要不斷地去爭奪這些顯眼的位置,讓自己的書被更多讀者看到。另外是網路書店會掌握讀者的輪廓與數據,因此可能會推播類似的書單給讀者,常常會在書籍的下方寫「你可能也喜歡這些」。因為台灣的網路書店太方便,也會在下單之後隔天就到,所以也消弭了取得的差距,若不是特別想「逛」的讀者,可能都會直接在網路書店買書或比價。常會遇到有讀者跑到一般獨立書店抱怨沒有折扣,但那跟進貨規模或是成本條件有很大的關係。

這幾年開始興起的則是電子書店,我之前也在電子書店短暫打工過,主要是協助建檔的工作。電子書城因為產品是無形的東西,所以他的服務往往是賣出以後才開始。讀者會需要電子書店一直維護那些檔案,對於電子書的格式也會有各種不同的要求。而因為它相對於紙本仍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載體,所以有些讀者會用紙本書衡量電子書的好壞。但事實上紙本書跟電子書從根本上就是完全不一樣的產品,他們是以不同的形式在乘載內容,各自有各自好的表現書籍的方式,我不會覺得是互斥的選擇,有些書我甚至會選擇紙本書和電子書都買。

另外電子書和紙本另一個很大不同的地方,是通路商可以掌握讀者的樣貌,網路書店掌握到的數據通常是售出以後就沒有了,但電子書因為資訊都會被記錄下來,像是閱讀時間、閱讀長度、購買金額等等,一個人花在電子書上面的時間愈長,被通路商掌握的情報就愈多。

但現在電子書的數量還算很少,大約只有紙本書的1/10,但電子書在推廣本土內容上,尤其是台灣的推理小說上有相當大的貢獻。因為其實台灣的推理小說在書店是一個不太受青睞的書種,往往搶不到非常好的平台位置或網路版面,但自製書的電子書版權相對容易取得,作者幾乎大部分都會同意上架電子書,因此常常在一般書店絕跡的台灣推理小說,在電子書平台會非常的齊全好找。在電子書平台口碑良好的書籍,也往往會吸引紙本書的讀者購買。加上直接買了就直接可以看的特性,手機隨時就能看兩頁的零碎閱讀,也是吸引很多已經懶得看書或攜帶書籍的人重返閱讀的懷抱。我自己就有很多書都改買電子書了。

有個學生有問我通路的折扣戰對出版社會不會有影響。當然有,影響可大了,但我自己是覺得,讀者想要買便宜的書是人之常情,我自己是一個精打細算的購買者,因此並不會特別排斥讀者買便宜的書,畢竟一本書如果都沒有人看,那它真的就完全沒價值了。但出版工作者也許要想,要怎麼做出即使不打折,讀者也能心甘情願買回家的書,這真的是一個很嚴峻的課題。

關於出版社的部分,我之前待過的出版社跟現在的出版社剛好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不過其他也有很多不同樣貌的出版社,僅以我待過的分享,純個人經驗,也有更好或更差的出版社,適不適應也和個人個性有關。

以前待過出版集團裡面的大型出版社,集團內部會共用業務平台跟電子書行銷等資源,我是負責小說線的行銷,當時公司內部分很多不同的類型,每個月要出好幾本書,也會彼此爭奪曝光的資源,甚至連想要的封面設計或是喜歡的場地可能都要搶。而且因為同一個月可能要顧好幾本書,注意力會被分散,但大出版社相對的可能在和通路談判或是邀請推薦人時,對方會比較容易知道你是誰,不需要花很多時間解釋。

但因為待在集團裡面,和出版社內的同事們爭奪一輪資源後,又要再跟集團內不同出版社的同事再爭奪一次資源,常需要榨乾腦汁吸引對方的注意力。不過很多東西會比較系統化,有一定的SOP,但大型集團也有該有的弊病,像是如果需要革新或是有些流程明明就很累贅,也不見得可以很快處理。

現在在比較小規模的出版社上班,工作上沒那麼系統化,也有很多紙本作業,但相較之下也比較彈性,雖然不太受到通路青睞,但可以嘗試更多不一樣的東西,我也會盡可能思考不會太受到大型通路影響的方式去做書籍的行銷,像是小眾的團購、推理讀書會的書籍推廣等等。而且因為一個月頂多就是一本書到兩本書,可以花比較多時間在每一本書上面,自製書也能好好幫作者談通告,或是陪他們去上節目等等,比較有時間在溝通上,加上我自己是比較擅長也需要花時間跟人交流的類型,這樣的出版社型態是比較適合我。

就待遇方面其實我在大出版社或小出版社都差不多,不管我是出版新鮮人,或是我有了經驗換到現在的出版社,剛開始其實都是三萬出頭。但工作內容相對穩定,只不過也不太容易加薪,不過我做很久了,當然還是有加薪的,這部分要靠自己爭取。加上我有其他不是一般出版業的技能,像是我有寫過程式可以規劃網站之類的,所以能夠跟主管談的籌碼會比較多。行銷就是一個很需要各種新技能的工作,因為能夠抓住讀者目光的東西真的是每年都一直在變。

(推理篇我另外再開一篇寫,太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