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第22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劇照上的藤原龍也,覺得這個造型怎麼能長得這麼討人厭,加上劇情裡面他又是規避二十二年罪過後,跑出來大聲嚷嚷自己的犯罪事蹟,聲稱警察無能,出書是為了要向這些受害者及他們的家屬贖罪的傢伙,更是加倍這個角色讓人不爽的程度。
故事一開始用舊新聞的手法帶出過去的悲劇,再以非常現代的方式拍攝他的記者會直播,用極為駭人的方式揭露自己的罪孽,甚至大肆張揚的上電視、辦簽書會。社會大眾莫名地追逐著這個犯罪明星,警方無不恨得牙癢癢的,被害人家屬們更是揭起心中那塊最苦痛的部分。其中尤以牧村這個警察被直接針對,他是接手這個案件的警察,也是第五起事件中目睹最尊敬的長官死去的受害者。
邊看會邊想,所謂的出版自由就是這樣嗎?為了賣錢就可以出賣人性,書中販賣的是他人的痛苦與罪犯的娛樂,而大眾這種戲謔式的閱讀是不是會再為受害者帶來傷害?其中一名受害者的家屬是書店店員,甚至引來民眾圍觀,造成營業困難,而這名店員在看到這些書籍熱賣,肯定心裡非常難受。(以下有雷)
不過,故事劇情轉折滿大的,看到途中我意識到這個出書的人,說不定根本不是兇手,或許另有目的。一般的罪犯通常都會擔心自己的身家安全,甚至一出來表明身分,搞不好仇家就會上門,他卻如此囂張地出現在各個地方與媒體,還主動找上受害者下跪,無一不像是在做秀。當揭露他這麼做的目的,以及他究竟是不是兇手的時候,讓整個後半部分的故事,開始緊湊而難以預測。
這個故事可以分成兩個部份來探討,一方面是兇手的人權,即使是不用再被判刑、罪大惡極的兇手,是不是有被保護的權利?受害者遭受的傷害,這也一直是日本電影或想說一直在探索的議題。只是較常看到的是已經認清自己罪過的兇手,渴望洗心革面的狀態,反而少見這種耀武揚威式的嫌疑犯,還敢出現在媒體上。而大眾的同情心,常常會被好奇心蓋過,造就奇妙的暢銷書狀態,畢竟那些受害者的事情可能都不關自己的事,大部分的人很自私,憐憫也只是一下子。
另一方面,出版這種書是真的可行的嗎?會不會有教唆犯罪的嫌疑?故事設定在已不再有追查犯罪時效的日本,事件卻發生在還有期限的二十二年前,很難保證不會有犯罪者群起效之,大家在追求新奇與獵奇的同時,似乎就會把人性的良善放在另外一邊。對於言論與出版自由這個議題,一直都是令人疑惑的一件事,到底應該要出版怎樣的書滿足人們知的權利,但又有怎樣的書其實充滿爭議,想要賺錢或是要有良心,或許每個出版社的編輯,都曾在這問題的邊緣徘徊。
雖然上映的廳數不多,但電影其實還滿不錯的,兼具議題的思考與情節的高潮起伏,不過前半的鋪陳稍微慢一點,但不影響故事的精采度。整體而言也不會像日本電影的超慢步調,不斷地出現各種衝突加上巧妙的音樂節奏,讓電影一直維持一種特殊的緊張感。如果喜歡日本推理或犯罪電影,應該滿適合看這部作品的。整個故事也讓我相當好奇之前韓國版本的電影如何拍攝,不同於日本人的思考方式,應該會很有意思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