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電影,才知道台灣新電影這個運動浪潮,幾乎與我同年。這些當年致力於拍電影、說故事的人,轉眼間在台灣皆成了極為重要的人物。拍電影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聚集眾人的努力,呈現一種動人的氛圍。多年來跌跌盪盪,也走到了今日這一天。
在電影中,許多海內外影人訴說著他們受到侯孝賢、楊德昌等人的影響,因此關注華語電影。即使當時電影票房可能不是太好,電影節奏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悠悠慢慢也呈現了台灣電影的萬種風情。這廂阿比查邦說著他的電影也像台灣新電影一樣讓人想睡,那邊是枝裕和說著只有侯孝顯讓他想要仿效。獨特的政治背景氛圍帶來了台灣新電影的模樣,或許不是台灣人無法理解那樣的故事,卻會折服於影像的靈魂。
電影中採訪了許多影人,有影展策展人、其他國家的導演、演員或是影評人。每個人心中的台灣新電影都是不同的模樣,共同的狀態是他們都深受吸引。看著片尾的受訪者列表,大概還有不知道多長時間的素材都沒有用到,那些畫面已經陳舊卻仍充滿靈魂的電影畫面,還有影人們心中永不磨滅的觀影感受,在在都提醒了觀眾台灣新電影的美好與哀愁。
在電影中的其中一段,我忍不住哭了。當侯孝賢導演得到國際獎項還揚名海外,當我們的國旗透過電影而在媒體發光,那是歷史上重要的一頁。即使台灣這麼小,小到地圖上看不見,但我們的文化仍然透過這些影人的努力呈現在大眾的眼前。雖然後來還是因為中國的抗議而取下了國旗,那個瞬間讓台灣發光發熱卻是無庸置疑的事。
如果對台灣新電影有點認識,這是一部加強印象與深度的紀錄片;如果從沒看過台灣新電影的任何一部,這部電影也能讓觀眾稍微了解這個電影運動的浪潮。這從來不是為了改革而發起的運動,而是這些電影自然而然集結成某種樣貌。在這個科技日新又新的時代,還能夠修復當年的影像,能夠重新帶來感動,真的是很棒的一件事。那大概是台灣電影最艱苦卻又最燦爛的年代,而現今的台灣電影,又是另一種進化與文化融合的樣貌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