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劃位,排隊半小時,流量管制一小時(甚至更多),劃位的觀眾在粉絲頁都罵翻了。很多人說想回到年代售票時期,但我一點都不這麼想。

從買五月天的票開始,我也是在年代端點從一大早排到晚上十一點,某兩年金馬影展,排了六小時輪到我時想要的場次幾乎都已經完售。對我來說時間成本可能大於運氣成本太多太多,雖然ibon劃位真的很看運氣,第一時間沒有登入就是無限流量管制的迴圈,但它其實就是個一翻兩瞪眼的東西,一兩個小時以後,沒買到就是沒買到,完售就是命,我不用等六個小時然後完售。

今年情況比較特別,往年我用ibon都挺順利,一般劃完一套八張還來得及印票收工,今年卻在中途中斷,看了一下粉絲頁,大家都沒買到,或許是ibon中途出了什麼問題。我覺得每年只要買不到票,觀眾就會大暴動,然後開始懷念從前,但其實都忘記了從前也是罵翻,只是原因不同。

該負責的或許是金馬單位,但我覺得瞬間流量這種東西,其實更應該問問系統商,為何不能改善這不斷流量管制的狀態呢?全台四千台ibon,就應該有四千台的流量,然而金馬並不太可能用到四千台,更應該順利才是。買演唱會門票時便曾經遇過加大流量,縱使四千台還是塞,但一個半小時就能全部完售。或許影展單位可以考慮跟ibon談談,畢竟我覺得售票系統已經是回不去了,那更應該想想未來改善才是。

我常覺得籌辦單位很可憐,辛苦辦了一個活動,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參與者罵翻,一下子就打翻了所有人的努力。當哪一天籌辦單位不願意努力的時候,再怎麼抱怨也沒有意義了。雖然我也會因為站在ibon前面一小時而生氣,倒是不會因此想去罵誰,頂多罵自己運氣不好買不到票。

不過人生嘛!也不是我說幾句大家就會改觀,只是覺得這些年的買票經驗,我還是覺得ibon比較好。話說回來,我年紀也大了,或許慢慢的會不太追求影展這些東西,反正現在看電影的方式這麼多,不是嗎?(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