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集的公學校暴動,到了下集,才真正是抗爭的開始。據險而居的賽德克族人,計畫著將日本人逐出家園。他們屏息等待,明知道是有去無回的戰役,仍堅守信念,執意奮戰。跟隨著莫那魯道,渴望度過美麗的彩虹橋。他們信仰真摯,帶著必死的決心,想討回公道,想血祭祖靈,希望在彩虹橋那一端,能夠和平共處。
相較於上集的鋪陳與敘述,下集更多的是戰鬥與對峙。對白不多,幾乎是以動作去呈現他們內心的掙扎與痛苦。電影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女性族人自盡的一幕,為了讓男性族人追求他們心中的正義與勇敢,她們不願成為枷鎖,先走一步只為保存更多的糧食,延續這場沒有明天的戰鬥。女人們雖然無法前往真正的戰場,她們的戰場卻是難以預測的未來。還有部落裡的孩子們,為了族裡的行動,一夕之間變成大人,和親人分離,與日本人對抗。可以的話,誰又會想讓這樣的孩子參與戰役,連快樂的童年都還沒享受到,或許就此終結一生。
日本人的反應讓人痛心,尤其當他們把賽德克族人當成不文明的野蠻人時,用歧視的態度制定與之抗衡的計畫時,都忍不住激起內心的悲憤。長久以來,原住民承受了太多的侵略,他們不是沒有文化,而是文化被漠視、被看輕。若日本人一開始就以較為平等的方式去治理這些部落,或許就不會導致他們的不滿而引發抗爭。只是弱肉強食實在是太容易發生的事,不同民族之間的愛恨糾葛,總是外族難以想像。
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劇中的小島煽動荷戈社的賽德克族人,本是同根生,卻因為一時的意氣相爭(或許是更長久的怨懟,電影裡倒沒說的這麼清楚),導致族人大幅被殲滅。日本人根本就是漁翁得利,到最後他們也未曾好好的對待這些遺族,成為歷史上的傷痛。
我想這個事件根本不象電影中描寫的這麼簡單,還有很多埋藏的事實沒有挖掘出來。只是藉著【賽德克‧巴萊】,或許讓觀眾們有一點點能夠去感受台灣的歷史,關心屬於我們自己的事情。雖然電影根據史實拍攝,但總還是有虛構的部份。能夠喚起觀眾的一點對於台灣的關懷與憂患意識,我想那也就夠了吧。
電影裡其實還有很多缺陷,像是最後的特效,像是情感多到滿出來的音樂(不過我很喜歡就是),或許是因為經費不足,或是為了劇情需要,不過我覺得我也就只是單純著享受著這部電影,感受到歷史的衝擊,倒也不會特別想挑剔些什麼就是。至少我開始對於台灣這片土地有了感覺,不再只是漠不關心。我本來就是個對看電影、小說標準都很寬鬆的人,總之我覺得【賽德克‧巴萊】很好看,就這樣。XDDD
◎Note
20111004@日新威秀
在IMAX大廳看電影還滿爽快的,雖然還是有莫名奇妙的觀眾評語出現。
用了之前在人力銀行抽中的威秀電影票,沒花到錢。(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