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7@今日 with Lu $200元
生命的最後一場購物,從來不是自己所準備的,最後一次妝容,則是由別人為亡者化上的,是亡者最後的容顏,是留在生者最後的形象,而禮儀師是執行這項儀式的重要角色,在一般人眼裡,這其實不是什麼正經的職業,誤解總在不了解的時候發生,因為恐懼死亡,連帶的與死亡相關的事物都覺得骯髒,禮儀師就是這種讓世人敬畏或是鄙夷的職業,但禮儀師其實並非這樣子的。
藉由這部電影,讓我認真的思考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兩年來已經遇過三次親人過世的場景,所謂的生離死別似乎年紀漸長,發生的頻率就會更加的頻繁,還記得當我年紀尚小,外公死去的時候,我並沒有太大的反應,但漸漸地不論是哪個親人,甚至只是稍微感受到死亡的氣息,就感到哀傷,是漸解人事,還是終於了解了「死別」的意義呢?
由本木雅弘所飾演的禮儀師小林大悟,從一開始無法適應,到以這份工作為傲的心路歷程,藉由他每一次彈奏大提琴的激昂,讓人感受到死亡的神聖與不可褻瀆,每一個人的死亡,都會看見一個家庭的悲喜,我很喜歡其中一段高中生孫女為祖母穿上泡泡襪的情景,讓人感受到祖孫的感情深厚,也能從每一次的死亡看見家人的遺憾與懊悔,藉對方由逝去而去回顧這個人對於自己的意義,其實是很沉重的代價。
誰不會死去,藉由禮儀師之手,我們縱然赤條條而來,卻能打扮的漂漂亮亮而去,這不是一份骯髒的職務,而是一種神聖的儀式,願意碰觸與自己無關的亡者,為他們清洗、祝禱,這其實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我無法想像當我看見一具腐化的屍體會作何感想,每一次的死亡都會帶來一個家庭的故事,不論故事的內容是好是好,禮儀師都得默默承受著這些壓力,將自己的工作做好。
其實我比較喜歡這種莊重肅穆的儀式,那些哭天喊地的方式對我來說毫無意義,並不是說習俗愈多表示對於亡者愈重視,但勞民傷財的事情做多了總是會讓人不太愉快,或許是憑藉著這些繁複的禮俗,才能讓人感受到對方逝去的真實,並且再一次提醒眾人亡者曾經存在的痕跡。
除了這些,我也很喜歡小林在工作的樂團解散,失去了夢想的那段描述,或許是因為最近工作上面臨了一些挫折,當看見他說,這個夢想對他來說是不是一種束縛的時候,突然就心有戚戚焉地哭了,人在面對人生轉折的時候,真的很容易感受到脆弱,後來小林的大提琴雖然沒有成為他的職業,卻成了他心靈的支柱,也是另一種實踐夢想的方式。
這部片大概是因為剛得了奧斯卡的關係,還挺多人觀賞的,雖然是平日但是幾乎坐滿,可惜有對中年夫妻一直在討論這個點就是要讓人感動,那裡就是要讓人哭的感覺很討厭,不過最後他們還是因為哭慘慘而討論不出來,全場都是啜泣聲,跟別人一同感動落淚的感覺,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SWEEP很喜歡這種題材
日本把劇情寫的很日本民俗,就像他們的茶道、花道等等…
受人尊重,受人尊崇,值得學習的文化,他們傳了一代又一代
這是難得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