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父後七日》,總是不經意想起電影【父後七日】的片段。

大抵長到這個歲數,或多或少都遇過死別。在送終的過程中,真正需要收拾的,往往是生者的情緒。這是一次荒謬的儀式,然而藉著這樣的過程,讓人再一次回顧亡者,與之告別,卻是那麼的重要。只是,接受逝去的事實,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雖然散文寥寥數語,情感的重量卻沉甸甸。舉凡有過那樣的經驗,就能體會那樣的心情。奇奇怪怪的喪禮儀式還有很多,總是荒謬之後還能更荒謬,怪誕之後又能更怪誕。我也看過幾次親戚朋友在喪禮中把他人生平拿來說,祖宗十八代的故事就在這種氣氛下分享的淋漓盡致。

讀《父後七日》,其實主要是想看那篇改編成電影的散文。但作者後幾篇的散文,似乎又隱約透出生活的味道。有些話不用說得太多,就很深刻。只是我仍舊對<父後七日>較有印象,其他幾篇似乎看過就丟棄在腦海的角落,搞不好也挖不出來。

《父後七日》的散文看似相同,卻又有極大的差異。或許為了某些戲劇性,電影誇大了效果,我相信那篇散文確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親友死亡是一件難過的事情,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歡喜面對。總不希望亡者離開這世間還為了俗世流連,父後七日的儀式不過是為未來的思念鋪下的道路,想起送行的那些日子,悲傷的記憶會忍不住喚起。

於是,我們眷戀著逝去,然後繼續活著,直到逐漸遺忘。雖然可能從來也無法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