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認識作者,但我必須不諱言的說,他大多數的作品都不是我喜歡的風格。對我來說,每次閱讀都是一場冒險,畢竟明知道喜歡的機率很低,但還是要花時間去看,也是一種滿自虐的行為。難得的是,我這次覺得《芭達雅血咒》好入口多了。我不是說他之前的小說不好看,純粹是我不喜歡,但這本《芭達雅血咒》能夠讓我讀完還不會覺得詞藻華麗而多餘,也算是某種程度的進步?(以作者的創作時序來說,可能也稱不上是進步,畢竟這本書比《冰鏡莊殺人事件》還早問世,而我極不喜歡《冰鏡莊殺人事件》那種太過繁複又佈置過頭的詭計。)

《芭達雅血咒》最令我驚奇的,是無數的轉折。其實我還覺得有點過多了,但以一本小說來說,能夠佈置如此多的爆點,其實是不太容易的。必須要面面俱到,才能夠不致露出破綻。當一個故事都寫成這樣了,我想作者應該是非常致力於故事的架構的。只是讀到最後還是會有一種,這是故事的必要性,或者是純粹為了佈置而佈置呢?

我最看不慣的大概是林若平那種文謅謅的說話方式,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哲學教授應該是什麼樣子,也不太清楚真正的哲學教授應該幾歲才能當。就以這個方面,不管是以前看來,還是現在再讀,都會有種不真切的感覺。倒是因為藉著經營「台灣推理夢工廠」的機會,林若平系列不管有沒有出版都拜讀過,對於這個角色還算熟悉,就會看到關於林若平的逐步變化。對於觀察一個系列人物的演進,是滿有趣的一件事。而且不會有那種因為代理進來的時間問題,所以亂了序的感覺。

本土推理作家們還在不斷地努力,當推理獎挖掘了這些璞玉以後,接著就是他們不斷地將自己磨亮磨光。我很希望未來台灣的作者也能揚名國際,成為流芳百世的一代名家。從《霧影莊殺人事件》到《芭達雅血咒》,林斯諺不斷地嘗試改變與創新,他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縱然有些與我本身閱讀習慣有所衝突的部份,但我想只要是好的作品,就會找到欣賞的讀者。(不過我還是忍不住要說,那些太過風花雪月的修辭,可不可以不要再用了,明明就是不錯的故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