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動畫是非常高難度的一種技術,我家小妹曾經做過短短幾分鐘的偶動畫,耗費的心力就已經非常驚人,更何況是一部長達九十幾分鐘的偶動畫電影。這類型的作品風格,通常都有獨特的角色特色,故事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畢竟每個鏡頭都需要重新去挪動操作的偶,並不像叫一個演員重演那麼容易。
【巧克力情緣】藉著幾具可愛的人偶,就敘述出一個動人的故事。主角Mary是一個九歲的女孩,某天她內心產生了疑惑,隨手從電話簿上找到了一個名字與地 址,就將自己的問題隨著寄了出去。她無意中挑上的對象Max,是個亞斯柏格症患者,容易焦慮、重視邏輯,獨來獨往卻又渴望朋友。Mary的信雖然讓他感到驚慌失措,一下子不太習慣,但因為這是難得交朋友的機會,他還是回了信件。在他們之間所連繫的,是渴望朋友的心情,與對巧克力的愛好。
其實他們的內心都有同樣的渴望,一個是常常被朋友欺負的小女孩,一個是在社會上被歧視的精神病患者(我不知道亞斯柏格症算不算精神病,但劇中的醫生或其他人總說他有精神病症),他們都很寂寞,想要有可以傾訴與分享的對象。這樣的信件往來來的正是時候,雖然有年紀的隔閡,可是無損他們真摯的友誼。
只是心靈的距離難以揣度,他們時而因為各種因素失去了聯繫,Max的不擅交際、Mary的成長與改變都讓這份情感觸礁。當然Mary與Max最終還是恢復了友誼,正因為有過誤會與痛苦,才讓他們的友情顯得更加得來不易,那個少了M的打字機,不斷地提醒著他們曾有過的悲傷。人生中有太多的時刻他們與彼此共享,就算只是透過信件,也能感受到那樣的心情。
電影裡所陳述的東西,比我原先預想的還要來得成熟嚴肅。雖然是以偶動畫的創作形式,然而背後充滿了對亞斯柏格症患者的關懷意識及對缺乏父母照顧的孩子的警惕。藉著這樣的故事,讓人去反省這個世界自以為是的理所當然。什麼樣的人才叫做正常的人?Max對於自身的質疑,狠狠地抨擊了我們這些以為自己才是正常的人們。
我很喜歡最後Mary去找Max的那一幕,那貼滿牆壁的信件,害我忍不住掉下眼淚。從九歲到結婚生子,Mary與Max的友誼走了這麼長久,也有了圓滿的結束。回想Max努力想要成為別人眼中正常的人,學著笑、學著哭泣,還有Mary因為體貼而送上的淚水瓶,都不由得讓人感到鼻酸。
這是一部非常動人的電影,正如片中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親人,但我們可以自己選擇朋友。Mary和Max是最了解彼此的至交,緣份如此奇妙,將他們帶到彼此的世界裡面。雖然Max不相信神,但我覺得這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話說回來,他們竟然有如此多種類的巧克力可以彼此分享,看得我都食指大動了呢!
◎Note
20110113@國賓長春 with 元棪學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