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出版後換了書名,不過我還滿喜歡的。雖然感覺好像在批評這個時代的「我們」,可是我覺得那其實是一點小小的頑皮。不是說「我們」真的就這麼糟糕,就像是稍稍吐個舌頭,然後承認我們就是這個樣子。無可救藥在這本書對我來說的定義,其實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嘲。在讀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好喜歡好喜歡這本書。覺得主角在自述之間總是聳聳肩膀搖著頭,明知道大人的偏見難以磨滅,還是堅持著自己的原則,是屬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的決心。
只是多少還是感到悲哀,不同世代的鴻溝,不管到了哪個時代都一樣。年長者總是堅持著自己才是對的,卻忽略了時代在改變,社會的價值在改變。等到了年輕人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又會忘記自己曾經遭遇過的,成為另一個時代的年長者。也許「我們」只是想要抓住一點屬於自己的價值,不想讓該是美好的青春時光,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消逝。
書裡的另一個重點,是媒體。我想起了《虛線的惡意》,呈現在螢光幕前的,永遠都是被重構後的現實,並非真實。身為媒體人,經常追求的是那些光鮮亮麗卻不見得是正確的東西。不管在過去、現在或是未來,這種情況大概都不會改變,也因此讀來格外令人悵然。
一個殺人事件發生在攝影棚內,相關人士首先想到的總是收視率。這並不是良心已經磨滅到喪心病狂的地步,而是在那個環境的專業訓練,就是會讓他們首先想到這些東西。更何況,那些被殺的人又與他們何干。就連我們看電視、報紙的時候都是這種心態,只要跟自己漠不相關,管他是姦淫擄掠還是殺人放火,看過去就船過水無痕。也許在那個當下會跟著憤慨或是打抱不平,但也就僅止於那個當下。
不管是在過去或是現在讀來,這本書都沒有與時代脫節的感覺,大概就是因為這樣的問題不管到了哪個時代都是如此。不論是世代的鴻溝,或是媒體的追逐,都差不了多遠。年長者看我們覺得無可救藥,我們看著比自己小的覺得無可救藥,然後一代接著一代。其實真正無可救藥的不是別人,而是帶著偏見看待別人的自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