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這本書已經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情了,記得小時候總是會被老師所推薦的書所蠱惑,這點好像跟很多人相反,大部分的人都是聽到老師就不想看了,那時還看了很多本沈石溪的作品,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惟獨只買了這本,這點就已經年代久遠而不可考了,沒想到在寫十月計畫列出這本書的時候,意外發現這本書還滿多人看過的,不過這也難怪,想當年我還在報紙上看過這本書的報導,大概是被列為課內必讀了吧。
經過多年以後看這本書,雖然故事精采依舊,卻好像有點什麼不同的感覺在發酵,以前是很純粹的看狼的生活,出了社會以後,思想漸漸地變的現實,也愈來愈能體會那種在群居生活中的不易生存,動物自有自己的競爭意識,而母狼紫嵐則是個盼望著養出一代狼王的母親,來完成伴侶未竟的夢想。
與世上千千萬萬的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期望是天經地義,但作為純粹的動物小說來看,不由得覺得有些部份過度的擬人化了,也許是我以人類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對於狼群生活的無知與不解,便造成了我讀這本書的困惑,但撇除這些莫名奇妙的疑問,在刻劃狼的性情的時候,卻仍是相當細膩而動人的。
作者沈石溪在序裡提到,這是一篇關於競爭的故事,雖然我讀著讀著只覺得,父母根本就不應該加諸過度的期望在孩子身上,過猶不及都是傷害,太過寵溺的孩子造就過度的自信,漠不關心的孩子則導致深層的自卑,所有的孩子最初的學習對象是父母,不管是人或是狼,都是藉著模倣父母而成長,因為這是最初可以借鏡的對象。
當年我並沒有這麼深刻的感受,只覺得是本很有趣的動物小說,什麼競爭意識、什麼溺愛的,都是很遙遠的字眼,直到現在才認真的發現,無論是人或是動物,生存都是一場弱肉強食的戰爭,只是人類爭奪的最初是溫飽,接著是權力與名利,這和書中的紫嵐,豈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褪去狼的天性,會發現不管在哪個族群都有著類似的脈絡,在意識到作者想藉由故事來說點什麼道理的時候,突然會不自覺的在意起來,而不小心的將很多人類的習性或是特質代入故事之中,幸而在書寫狼群的時候,作者仍舊是以相當純粹的文筆在抒寫,不會讓狼出現莫名的溫情路線或是過度像人的特質,也許動物其實有有他們自己的情緒,但我不是動物學家,就也只能藉著故事一點一滴的堆砌起我對於這些動物的認識,去體會作者想要訴說的意境,說不定,其實不是動物像人,而是人在模仿動物而不自知罷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