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讀林斯諺的作品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基本上我是個不愛動腦的偽‧推理迷。因此當斯諺好心將電子檔傳來後,我依舊擱置許久未曾打開。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太忙,另一方面是怕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去讀這部作品。我對文字的好惡實在太過主觀又強烈,其實不是件好事。一直到頒獎典禮接近,我才因為想要在典禮上有所共鳴而認真的翻閱買來的書。

每次閱讀我都忍不住要驚嘆,為何作者的腦袋裡面可以塞這麼多的詭計。我不只一次看到頭暈,也不只一次用雷達掃射的方式看過去,深怕一下子鑽進死胡同裡面走不出來。問題是,這正好是我最不喜歡的類型,就算知道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有著華麗的詭計,還是沒辦法產生熱愛的心情。不過一本一本看過去,作者設計詭計的功力的確是日益增進,佈置謎團也一如既往的沉穩。

可是可是,我很想問作者,為什麼你的作品裡面不是出現仙女就是出現魔女呢?每當出現林若平喜歡的角色,我都會直接把她從嫌疑犯名單裡面刪掉,因為從以前到現在,幾乎都不是兇手。當然還是有極少數的例外,可是機率實在太高,又容易預測。就算兇手不到呼之欲出的地步,卻也因此增添了瞎貓碰到死耗子的可能性。

此外,我覺得詞藻實在太華美,講直接一點就是不夠大眾。我認為一個人物要擁有靈魂,可以用事件、對話或是很多方式可以去烘托,並不是堆疊許多形容詞就可以了。樣貌描寫的太清楚,反而限制住讀者的想像,無法對這個角色產生認同感。

還有一點我想提出來談的是「書名」,乍看之下這是三本小說中最明顯可以看穿它是推理小說的作品,但同樣也侷限住了被其他非推理迷拿來看的可能性。雖然如果不取這樣子的名字,卻被非推理迷拿起來看,搞不好會覺得是掛羊頭賣狗肉。反倒是《虛擬街頭漂流記》或是《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的書名會讓我覺得比較適合推薦給一般大眾,縱然含推理元素,但是去除那一層之外,還能夠在小說裡面看到許多東西。不過我問過作者了,他的目標群眾就是推理迷。

拉拉雜雜說了很多的主觀感想,其實這本書並不是很差,從一字一句之間我讀到了作者的努力與認真。能夠設計這麼一個龐大的詭計,的確是很多人都做不來的一件事,更何況是接二連三的八個謎團呢?只是對於推理的興致不高,或是對於解謎沒有熱情的人,真的很容易撐不下去。當然我想其實還是有不少人喜歡這樣子的風格,這只是我個人的意見。畢竟給一個非本格推理迷看本格推理小說,本來就是站在不公平的天平上。

時代在進步,讀者的胃口也一直在變。接觸的多了,挑剔起來也就更不留情面。當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取得各式各樣的推理小說來閱讀時,作者該要怎樣才不至於落入窠臼之中,推陳出新,這是對創作的一種嚴苛的挑戰。當然我們讀者會是最大的受惠者,能夠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可以讀,是我們的福氣。